91吃瓜事件

91吃瓜:11.2 部分涂料常用原料的红外光谱

日期

2025-09-18 10:03:04

访问量:

返回列表

醇酸树脂分子里带有羧基和羟基这类极性结构,这些结构让漆膜显得结实且坚硬,要是这些结构占比高,这种树脂就容易被酯类、醚类、酮类这类极性溶剂溶解;树脂分子中的脂肪酸部分拥有较长的碳氢链,包含 C−C 链和 C=C 键,这些是非极性结构,让漆膜具备一定的弹性,假如这些结构占比高,这种树脂就容易被脂肪烃、芳香烃这类非极性溶剂溶解。醇酸树脂大分子还含苯环,它赋予漆膜刚性和硬度。

调整醇酸树脂的成分种类和配比,可以控制其分子链的极性与非极性成分的平衡,进而影响涂料的溶解度,以及涂层最终的刚性与弹性表现。

图 11.1 展示了醇酸树脂的红外光谱图,3067 cm−1 处为苯环中 =CH 的伸缩振动峰。苯环上 =CH 伸缩振动一般处在 3075~3030 cm−1 范围内,若苯环的取代基为给电子基团,此峰会出现在较低频率处,若是吸电子基团,则此峰会出现在较高频率处,醇酸树脂苯环的取代基羧基 COO 属于吸电子基,因此 =CH 伸缩振动位于较高频率位置,3009 cm−1 处是脂肪酸酯(例如豆油)中不饱和双键上 =CH 伸缩振动的特征频率。2926厘米负一、2854厘米负一基本是亚甲基的反对称拉伸和对称拉伸,还包含亚甲基的反对称拉伸和对称拉伸的部分,由于在醇酸树脂里亚甲基的占比远超亚甲基,亚甲基的吸收被遮蔽了1732厘米每平方厘米处是醇酸树脂里邻苯二甲酸酯的C=O键伸缩振动和油脂中C=O键伸缩振动的结合,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的羧基和苯环相连,羰基与苯环形成π-π共轭,导致C=O键伸缩振动频率降至1725厘米每平方厘米左右,比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红外光谱图;油脂里C=O键伸缩振动通常在1745厘米每平方厘米附近,比如豆油、桐油以及蓖麻油的红外光谱图;当醇酸树脂里邻苯二甲酸酯和脂肪酸酯的比例发生变化时,羰基伸缩的频率会在1745到1725厘米每平方厘米之间变动;3464厘米每平方厘米处是1732厘米每平方厘米频率的倍频。在1599厘米负一和1580厘米负一处,呈现出一对振幅相仿的峰,这归属苯环的拉伸波动,是邻苯二甲酸酯特有的光谱标记。1463厘米负一的位置,是甲基非对称扭曲波动与亚甲基平面内扭曲波动的结合,这些甲基与亚甲基主要源自醇酸树脂所含的植物油成分。1417厘米负一属于氧原子与亚甲基相连的面内弯曲振动,这是由于诱导效应导致亚甲基的面内弯曲振动频率低于常规值1465厘米负一。1380厘米负一为甲基的对称弯曲振动特征峰。1355厘米负一是一处化学键的特定振动频率,它属于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形成的基团中,两个氢原子围绕碳原子做平面外摆动,由于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电负性差异,这种差异导致振动时电子云分布发生明显变化,进而使得该振动模式在红外光谱中表现出较强的吸收信号,这种效应通常被称为极化率改变,是分子内相互作用的一种体现1268厘米负一处的吸收峰,代表两种不同的C-O-C反对称伸缩振动合成的结果,一个源自邻苯二甲酸酯的=CAr-O-C结构,另一个来自多元醇与植物油经过酯交换反应形成的酯类物质CR-O-C。邻苯二甲酸酯的 =CAr−C−O 反对称伸缩振动峰出现在 1285 cm−1 处,例如 DIDP、DINP、POS 的红外谱图显示,这是由于氧原子的孤对电子与羰基形成 p-π 共轭效应,同时羰基和苯环之间也存在 π-π 共轭作用,导致 =CAr−O−C 键表现出部分双键特征,其伸缩振动频率随之增大,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超过 1250 cm−1;植物油的 CR−O−C 反对称伸缩振动峰位于 1238 cm−1 处,从豆油、桐油以及蓖麻油的红外谱图可以观察到;醇酸树脂中邻苯二甲酸酯和脂肪酸酯的比例变化,会使 C−O−C 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在 1280~1255 cm−1 范围内调整,通常集中出现在 1270~1260 cm−1 附近。1122 cm−1 代表 =CAr−O−C 的对称伸缩模态,1164 cm−1 对应脂肪酸酯 CR−O−C 的对称伸缩模态,1072 cm−1 是苯环邻位取代四个相邻 =CH 的面内变角模态,1041 cm−1 为 O−(CH2)n−O 左右式结构 CH2 的面外摇摆模态977厘米负一是一处O和CH3之间面外摆动的信号,也是烷基类型R1HC等于CHR2里反式C和H面外弯折的信号,二者叠加在一起,741厘米负一是苯环邻近四个相接的等于CH面外角变的信号,705厘米负一是苯环里弯曲的信号,652厘米负一是COO之间角变的信号,771厘米负一是某个面内摇摆的信号

联系客服
电话咨询
全国免费咨询: 400-12345-67890
工作时间

周一到周五 8:30-17:15

关注微信
返回顶部